拐角难题解析五大经典模型
拐角问题在初中数学几何模块中属于基础工具类问题,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块内容。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,求出所需的角。以下将详细介绍五大经典拐角模型及其解题方法。
模型一:猪蹄模型或锯齿模型
模型解读
猪蹄模型或锯齿模型是指一组平行线与一个点,然后把点与两条线分别连起来,就构成了拐点模型。这个点叫做拐点,两条线的夹角叫做拐角。
模型证明
以图1为例,已知:AM∥BN,结论:AP=PB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作PQ∥AM,则∠AP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∠AMN+∠PQN=180°(两直线平行,同旁内角互补)。
- ∠APQ+∠PQN=180°(三角形内角和为180°)。
- 由1、2、3可得∠APQ=∠AMN=∠PQN。
- 因此,AP=PB。
模型应用
如图2,已知:AM∥BN,结论:P1P3=ABP2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1作P1Q∥AM,则∠AP1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同理,过点P3作P3Q∥AM,则∠AP3Q=∠AMN。
- 由1、2可得∠AP1Q=∠AP3Q。
- 因此,P1P3=ABP2。
模型二:铅笔头模型
模型解读
铅笔头模型是指一组平行线与一个点,然后把点与两条线分别连起来,就构成了拐点模型。这个点叫做拐点,两条线的夹角叫做拐角。
模型证明
以图1为例,已知:AM∥BN,结论:123=360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作PQ∥AM,则∠AP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∠AMN+∠PQN=180°(两直线平行,同旁内角互补)。
- ∠APQ+∠PQN=180°(三角形内角和为180°)。
- 由1、2、3可得∠APQ=∠AMN=∠PQN。
- 因此,123=360。
模型应用
如图2,已知:AM∥BN,结论:1234540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作PQ∥AM,则∠AP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同理,过点P2作P2Q∥AM,则∠AP2Q=∠AMN。
- 由1、2可得∠APQ=∠AP2Q。
- 因此,1234540。
模型三:拐弯模型
模型解读
拐弯模型是指一组平行线与一个点,然后把点与两条线分别连起来,就构成了拐点模型。这个点叫做拐点,两条线的夹角叫做拐角。
模型证明
以图1为例,已知:AM∥BN,结论:AP=PB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作PQ∥AM,则∠AP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∠AMN+∠PQN=180°(两直线平行,同旁内角互补)。
- ∠APQ+∠PQN=180°(三角形内角和为180°)。
- 由1、2、3可得∠APQ=∠AMN=∠PQN。
- 因此,AP=PB。
模型应用
如图2,已知:AM∥BN,结论:P1P3=ABP2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1作P1Q∥AM,则∠AP1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同理,过点P3作P3Q∥AM,则∠AP3Q=∠AMN。
- 由1、2可得∠AP1Q=∠AP3Q。
- 因此,P1P3=ABP2。
模型四:手拉手模型
模型解读
手拉手模型是指一组平行线与一个点,然后把点与两条线分别连起来,就构成了拐点模型。这个点叫做拐点,两条线的夹角叫做拐角。
模型证明
以图1为例,已知:AM∥BN,结论:AP=PB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作PQ∥AM,则∠AP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∠AMN+∠PQN=180°(两直线平行,同旁内角互补)。
- ∠APQ+∠PQN=180°(三角形内角和为180°)。
- 由1、2、3可得∠APQ=∠AMN=∠PQN。
- 因此,AP=PB。
模型应用
如图2,已知:AM∥BN,结论:P1P3=ABP2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1作P1Q∥AM,则∠AP1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同理,过点P3作P3Q∥AM,则∠AP3Q=∠AMN。
- 由1、2可得∠AP1Q=∠AP3Q。
- 因此,P1P3=ABP2。
模型五:八字模型
模型解读
八字模型是指一组平行线与一个点,然后把点与两条线分别连起来,就构成了拐点模型。这个点叫做拐点,两条线的夹角叫做拐角。
模型证明
以图1为例,已知:AM∥BN,结论:AP=PB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作PQ∥AM,则∠AP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∠AMN+∠PQN=180°(两直线平行,同旁内角互补)。
- ∠APQ+∠PQN=180°(三角形内角和为180°)。
- 由1、2、3可得∠APQ=∠AMN=∠PQN。
- 因此,AP=PB。
模型应用
如图2,已知:AM∥BN,结论:P1P3=ABP2。
证明过程:
- 过点P1作P1Q∥AM,则∠AP1Q=∠AMN(同位角相等)。
- 同理,过点P3作P3Q∥AM,则∠AP3Q=∠AMN。
- 由1、2可得∠AP1Q=∠AP3Q。
- 因此,P1P3=ABP2。
通过以上五大经典拐角模型的解析,相信同学们对拐角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,灵活运用这些模型,将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