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近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大模型(Large Language Model,LLM)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焦点。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的学府,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成果尤为突出。本文将深入解读清华大学在校园内大模型的应用,揭示其背后的秘密力量。
清华大学大模型的发展历程
1. 悟道系列大模型
2019年,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发布了悟道系列大模型,包括悟道1.0、悟道2.0等。这些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,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. 开源大语言模型CPM-BEE
2023年6月,清华大学NLP实验室联合智源研究院成立的开源组织OpenBMB发布了一个最高有100亿参数规模的开源大语言模型CPM-BEE。该模型在文本生成、问答等方面表现出色,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。
3. 开源大语言模型SALMONN
2023年,清华大学与字节跳动合作推出全新开源大语言模型SALMONN。SALMONN在语音、音频以及音乐输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可感知和理解不同类型的音频内容输入,并具备多语言语音识别和翻译以及语音推理等功能。
校园内大模型的应用
1. 教育领域
清华大学利用大模型技术,开发了AI虚拟学生“华智冰”。华智冰在形象、动作等方面与真人无异,可以融入各种场景。同时,大模型还可以为教师提供AI助教,辅助教学活动。
2. 研究领域
清华大学的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。例如,CPM-BEE模型在文本生成、问答等方面表现出色,为学术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。
3. 工业领域
清华大学的大模型技术已应用于智能制造、金属增材制造等领域。例如,清研同创机器人(天津)有限公司的机器人智能喷涂技术,实现了对飞行器全表面覆盖的喷涂。
清华大学大模型的未来展望
1. 持续优化模型性能
清华大学将继续优化大模型的技术性能,提高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效果。
2. 推动产学研合作
清华大学将与工业界紧密合作,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落地。
3.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
清华大学将继续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人才,为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。
总结
清华大学在校园内大模型的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未来,清华大学将继续致力于大模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,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蓬勃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