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,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。2023年5月28日,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赵志耘在2023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“平行论坛”上发布了《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本文将从《报告》的多个维度出发,对大模型在中国的发展现状、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度解读。
一、大模型发展态势
1. 地域分布
《报告》显示,我国大模型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。全国有14个省(市)在开展大模型研发,其中北京、广东两地的大模型产品分别达到38个和20个,居全国前列。
2. 领域分布
在领域分布上,自然语言处理仍是目前大模型研发最为活跃的重点领域,其次是多模态领域。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言等领域的大模型还较少。
3. 算力发展
我国大模型研发与算力发展匹配度高,公共算力发展迅速。北京、广东、浙江、上海等地的大模型数量最多,这四地也是近三年人工智能服务器采购数量最高的地区。
二、大模型人才要素
从大模型人才要素来看,北京、江苏、广东等是大模型人才相对较多的地区。但大模型具有较高门槛,需要高素质AI人才,而目前各地大模型人才数量均不充足。
三、大模型活跃度与开源影响力
1. 活跃度
《报告》指出,我国大模型的学术影响力已初步形成,但仍有提升空间。
2. 开源影响力
国内大模型研发团队在积极推进大模型开源发展,目前已经有超过半数大模型实现开源,且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开源主力。
四、大模型类型与应用
1. 大模型类型
从大模型类型来看,《报告》认为,国内通用类大模型正在持续拓展应用领域,包括文心一言、通义千问、星火认知等一批通用大模型正在快速发展。
2. 应用领域
其应用行业正在从办公、生活、娱乐向医疗、工业、教育等行业加速渗透。同时,垂直领域专业类大模型也在不断深化落地,一批针对生物制药、遥感、气象等垂直领域的大模型,发挥其领域纵深优势。
五、总结与展望
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,在我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然而,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,如人才短缺、技术门槛高等。未来,我国应加大对大模型研发的投入,培养更多高素质AI人才,推动大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落地,助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