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工智能领域,大模型(Large Language Model,LLM)已经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。然而,这些大型模型在运行时对显存的需求极高,这对于普通计算机和移动设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模型背后的显存需求,揭示AI运算背后的“内存秘密”。
一、大模型与显存需求的背景
1.1 大模型的发展
近年来,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,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例如,GPT-3、BERT等大模型在语言理解和生成任务上展现出惊人的能力。
1.2 显存需求问题
大模型在推理时需要将所有参数完整加载到显存(DRAM)中。然而,显存的容量普遍较小,这导致大模型在运行时面临显存不足的问题。
二、显存需求对AI运算的影响
2.1 运算效率降低
显存不足会导致大模型在推理时频繁进行内存交换,从而降低运算效率。
2.2 应用场景受限
由于显存限制,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受到限制,无法在普通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上运行。
三、应对显存需求的技术
3.1 稀疏性技术
大模型中的Transformer层可以分为Attention层和FFN层。其中,FFN层的权重参数具有稀疏性,可以仅加载部分参数到显存中。
3.2 内存计算技术
内存计算技术将计算和存储操作结合起来,模拟大脑的计算方法。在内存计算中,存储单元不仅存储数据,还具有计算能力,使其能够直接处理输入数据。
3.3 窗口化技术
窗口化技术可以重复使用此前激活过的神经元,减少从闪存中传输的数据量。
3.4 行列捆绑技术
行列捆绑技术针对闪存的数据特征,定制访问数据块的顺序,从而增加从闪存读取的数据块大小。
四、实例分析
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,展示如何使用窗口化技术和行列捆绑技术来降低显存需求:
# 窗口化技术示例
def windowing(model, data, window_size):
# 假设model是模型,data是输入数据,window_size是窗口大小
# 在这里,我们将输入数据分批加载到显存中
for i in range(0, len(data), window_size):
window_data = data[i:i + window_size]
# 在这里,我们使用模型对窗口数据进行推理
result = model(window_data)
# 将推理结果输出
print(result)
# 行列捆绑技术示例
def column_major(data):
# 假设data是一个二维数组
# 将data转换成列主序存储,以便从闪存中读取数据块
return [data[i][j] for i in range(len(data)) for j in range(len(data[0]))]
五、总结
显存需求是大模型在AI运算中面临的重要挑战。通过采用稀疏性技术、内存计算技术、窗口化技术和行列捆绑技术等方法,可以有效降低显存需求,推动大模型在更多场景下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