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工智能领域,大模型训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。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,训练成本也随之增加。然而,通过采用一系列创新技术和优化策略,我们可以大幅度降低大模型训练的成本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秘密武器,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,保持模型性能。
一、模型架构优化
1.1 密集模型与MoE模型
密集模型(Dense Model)和MoE(Mixture of Experts)模型是大模型训练中常见的两种架构。蚂蚁集团的研究表明,通过对这两种模型进行综合分析,可以找到与可用计算资源最匹配的架构,从而最大化资源利用率。
密集模型:
- 特点:所有参数共享,计算量相对较小。
- 适用场景:适用于中小规模模型。
MoE模型:
- 特点:由多个专家模型组成,每个专家模型负责处理特定任务。
- 适用场景:适用于大规模模型,通过激活部分专家模型,降低整体训练成本。
1.2 模型缩放规律
蚂蚁团队通过对密集模型和MoE模型缩放规律的综合分析,实现了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这一策略性选择确保了模型性能的最优表现。
二、训练框架优化
2.1 DLRover分布式深度学习框架
为了充分发挥异构计算平台的潜力,蚂蚁团队将多个训练框架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布式深度学习框架,即开源项目DLRover。
DLRover:
- 特点:支持多种深度学习框架,如TensorFlow、PyTorch等。
- 优势:简化训练流程,提高训练效率。
2.2 XPUTimer和EDiT
蚂蚁团队开发了轻量级调试工具XPUTimer和弹性分布式训练策略EDiT,在大幅减少内存占用的同时,显著提升了训练效率。
XPUTimer:
- 特点:用于监控训练过程中的资源使用情况。
EDiT:
- 特点:根据资源使用情况,动态调整训练策略。
三、存储系统优化
3.1 设备多租户和FUSE
蚂蚁团队通过采用设备多租户和用户空间文件系统(FUSE)等技术,实现了大规模训练的高性能和多集群适应性。
设备多租户:
- 特点:提高存储资源利用率。
FUSE:
- 特点:提供用户空间文件系统接口,方便应用访问存储资源。
3.2 存储与训练流程协同设计
存储和训练流程的协同设计不仅提高了MoE场景中的I/O效率,还将时间开销减少了50%。
四、推理优化
4.1 Flood离线推理框架
基于自主创新的离线推理框架Flood,蚂蚁构建了一套可扩展的跨集群评估系统,确保了训练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Flood:
- 特点:支持多种推理任务,如文本生成、图像识别等。
4.2 跨集群评估系统
通过跨集群评估系统,蚂蚁确保了训练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降低了模型训练风险。
五、总结
降低大模型训练成本的关键在于模型架构优化、训练框架优化、存储系统优化和推理优化。通过采用上述策略,我们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,保持模型性能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大模型训练将变得更加高效、低成本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