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,企业级大模型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。为了确保大模型的安全、可控与合规,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备案规定。以下是对企业级大模型备案规定与合规要点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备案背景与意义
1.1 背景
企业级大模型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,能够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。然而,大模型的应用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,如数据泄露、算法偏见、有害信息传播等。为了规范大模型的发展,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安全,国家对大模型实行备案制度。
1.2 意义
大模型备案不仅有助于企业合规经营,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通过备案,监管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模型的技术水平、应用场景和安全风险,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。
二、备案规定
2.1 备案范围
大模型备案主要针对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面向公众(ToC)服务,以及部分面向企业(ToB)服务。若ToB服务仅提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(API)或私有化部署,则一般无需备案。
2.2 备案材料
企业需提交以下备案材料:
- 备案表:详细填写大模型的基本信息、功能描述、应用场景等。
- 安全评估报告:对大模型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,包括内容安全、算法偏见、漏洞检测等。
- 服务协议:明确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。
- 标注规则:规范大模型的输出内容。
- 关键词库:用于过滤敏感信息。
2.3 安全测试
监管部门会对提交的模型进行安全测试,测试内容通常包括敏感词检测、涉政内容的生成等。只有通过安全测试,模型才能最终获得备案。
三、合规要点
3.1 技术合规性
大模型需通过国家网信办的安全评估,确保算法透明、可解释,并符合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要求。
3.2 数据合法性
训练数据需来源合法,不得包含敏感信息。需提供数据标注、清洗过程的合规证明,确保数据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清晰。
3.3 政策符合性
地方政策导向明确,如上海《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(2023-2025年)》要求企业加入生态集聚区,并参与示范应用计划。
3.4 能耗优化
符合双碳目标,优化算法能耗。探索节能算法架构,推动绿色算力设施建设。
四、备案流程
4.1 提交备案材料
企业需按照要求提交备案材料,包括备案表、安全评估报告、服务协议、标注规则、关键词库等。
4.2 安全测试
监管部门对提交的模型进行安全测试,确保模型安全可靠。
4.3 审核通过
监管部门审核通过后,企业获得备案号,大模型可正式上线运营。
五、总结
企业级大模型备案是确保大模型安全、可控与合规的重要措施。企业应严格按照备案规定,提交相关材料,并确保大模型在应用过程中符合各项合规要求。通过备案,企业可以放心地将大模型应用于实际场景,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