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侧大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正逐渐成为趋势,其能够在设备端直接运行,无需依赖云端算力,因此在成本、能耗、可靠性、隐私和个性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然而,随着模型参数量的不断增大,端侧设备的内存瓶颈问题也逐渐凸显。本文将深入探讨端侧大模型如何突破内存瓶颈,实现高效运行。
一、端侧大模型内存瓶颈的挑战
模型参数量增大: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,端侧大模型的参数量不断增加,对内存的需求也随之上升。传统的端侧设备内存容量有限,难以满足大模型的运行需求。
内存带宽限制:内存带宽是影响端侧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当大模型运行时,需要频繁访问内存,导致内存带宽成为瓶颈。
功耗限制:端侧设备在运行大模型时,功耗会显著增加,这会对设备的续航能力造成影响。
二、突破内存瓶颈的策略
模型压缩技术:
- 知识蒸馏:通过将大模型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小型模型中,降低模型参数量,从而减少内存需求。
- 剪枝:通过去除模型中的冗余连接,降低模型复杂度,减少内存占用。
内存优化技术:
- 内存池技术:通过预先分配内存池,减少动态内存分配带来的开销。
- 内存压缩技术:通过压缩内存中的数据,提高内存利用率。
硬件优化:
- 存内计算技术:将计算单元嵌入到内存中,减少内存访问次数,提高计算效率。
- NPU(神经网络处理器):针对AI应用进行优化,提高端侧设备的算力。
分布式计算:
- 模型分割:将大模型分割成多个小模型,分别运行在多个端侧设备上,实现分布式计算。
- 模型并行:将大模型中的计算任务分配到多个处理器上,实现并行计算。
三、案例分析
晶晨股份:晶晨股份的产品在端侧AI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其能够支持轻量化大模型的本地化运行。其芯片已落地实时同声传译、AI字幕生成等功能,这些均需要端侧模型的高效运算能力。
地平线:地平线成功在旭日3中的BPU计算单元上,部署运行参数规模高达14亿的大语言模型。这不仅是业界在端侧成功部署大模型的一次突破性实践,更验证了BPU对先进神经网络算法的高效支持。
深思考:深思考发布鸿蒙系统TinyDongni&DeepSeek超小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及硬件模组,以仅1.5B的极简参数规模实现高效能运算,为端侧AI普惠化提供坚实基础。
四、总结
端侧大模型在突破内存瓶颈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,但通过模型压缩、内存优化、硬件优化和分布式计算等策略,可以有效解决内存瓶颈问题,实现端侧大模型的高效运行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端侧大模型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